141食博士课堂
第四期
果糖健康吗?
果糖之所以叫果糖,是因为在水果中比较常见,比如西瓜清凉的甜味的主要来源就是果糖,荔枝也是果糖含量较高的一种高甜水果。果糖的甜度约是蔗糖的1.4倍,而且有着在低温环境下更甜的喜人特性,所以非常多冷饮和果饮都喜欢用更甜的果糖来代替蔗糖,因此果糖含量高的甜味剂——果葡糖浆(制作成本极低)就成了绝大多数甜饮料首选的甜味剂。
果糖还有个特点,就是不能非常快地转化成葡萄糖,因此吃下去后对血糖的作用非常温和。但是这种温和作用并不是单纯地对身体友好,而是通过另一个机制让肝脏付出代价。果糖需要经过身体最强大的代谢器官——肝脏的转化,被磷酸化后进入葡萄糖的代谢循环。
它也可以反向变回葡萄糖的形态,被肝脏当成糖原暂时储存起来,这就取决于我们身体能量的充裕程度。这个过程特别挑战肝脏的转化能力,在果糖摄入适当的时候,肝脏能应付自如地转化和燃烧果糖;而如果果糖摄入过多,就会造成肝脏转化压力过大。大量的果糖只能“闷”在肝细胞中,而且果糖本身没有任何储存机制,一旦进入肝细胞就只有一个被转化的结局。而且这个转化过程不会因为转化的产物太多而停止(即没有负反馈机制,细胞不会告诉你它太饱了)。同时,如果这个时候身体还不缺能量的话(吃果糖过量的人一般不太会缺乏能量 ),那么果糖便不会往糖异生方向走,而是在变成脂肪的路上越走越远,因为身体感知到“既然不缺能量,那就存起来”--广积粮!肝细胞拼命加工果糖,因此很多果糖在细胞里变成了甘油三酯(传说中的脂肪),这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原理。
把脂肪从肝细胞运送走时需要交通工具——传说中的低密度脂蛋白(LDL),它们专门负责把“新鲜出炉”的甘油三酯从肝细胞运送到血液中给细胞供能或者被脂肪细胞储存。但是如果体内果糖过多,这种交通工具通常会不够用,正如一场演唱会之后大部分人打不到车回家。这样一来,肝细胞就无奈地成了临时储存脂肪的场所。短时间储存还能够缓过来,慢慢地等交通工具来接甘油三酯并运走就行,导致的脂肪肝是可逆的;一旦每天把含果糖的饮料当水喝,相当于给了肝细胞永远接不完的甘油三酯原料,那脂肪肝就变成“永久性脂肪肝”了。这提示我们:果糖过量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热量过剩本身。
在果糖转化成脂肪这个过程中,肝细胞会因为过度加工引起能量损耗(肝细胞也会累)。所以没有力气制造蛋白质了(肝真是多面手,还负责蛋白质的合成)。蛋白质的生产线会因为能量不足而产生很多半成品——腺苷-磷酸,又经过一番折腾,腺苷-磷酸就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尿酸。说到这里我们才愕然发现,过度吃果糖与尿酸升高也有关系。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有高尿酸血症,甚至已经发生痛风的患者,医生需要在叮嘱他们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之外,还要加一句少喝甜饮料。果糖太多导致蛋白质生产线停工后会引发尿酸升高,从而加重身体对尿酸的代谢障碍。
小贴士
不要因为“果糖不升血糖”“果糖用量更少”等所谓的小甜头就大量摄入果糖,而要借助知识的武器全面知晓果糖的利与弊,既不把它当毒药,也不把它当成更好的糖。